Saturday, December 23, 2006

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檢查文本和電影的差異,不過這個差異也只不過是,
我這個人,看書(文字)和電影的感覺的差異.
看書的時候,我想到的是一些道德問題\美好人性之可疑\存在焦慮.
葛奴乙這個角色給我的feedback也只不過是,ok, you can be my friend.
電影裡的葛奴乙卻成為一個令人為之心碎的對象.why?

葛奴乙變成一個人而不只是一個意識可能,他有了自己的臉孔,他的初戀被放大了,
女人們不只是物件而是女人們.這是這次改編的重點,
關於他的初戀在小說裡至高無上的第一人稱的敘述下很明顯的被隱藏為一個隱晦的前提
(誰會記得那紅髮的線索?),
他那被設計的破碎的一生是計畫裡的一個小小的工具.
而這個計畫叫做是.
嗤笑愛吧.

這個主題在電影裡也理所當然地被隱藏了.同小說聚焦在種種戲劇化情節(一個都沒少).
可是光只有這樣是不夠的.小說裡有的是美妙的文字,
文字的優勢是它是不受打擾的(你可以飛快地瀏覽完也可以停留一句話哭泣一小時),
可這是一部只有2.5小時的大眾電影,當然需要聚焦在更強烈的什麼上,
扣掉他的存在焦慮,那當然就是他的愛情了.


這就是"葛奴乙之令人為之心碎"的解答吧.電影的千萬種目的中的一種也又是最好用最被濫用的一種,
給你你的情慾對象.不然為什麼會有明星機制?為什麼我記得他是誰?(剛好我就是一個大受害者)



其他
原著小說是猥瑣的,一種什麼都不說的距離感;電影倒順其自然地述說為一齣絕望的失戀故事.
儘管結尾都回歸到存在問題.

開心的是.在小說富有娛樂意味的意圖之外的兩個較難處理但又不可缺少的安排,
洞穴獨居,和,廣場雜交,都原封不動搬上螢幕.
這兩件事難以正確傳達,可是竟完成了行進之自然,隱喻強烈不含糊,真正是劇本\導演功力高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