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3, 2009

英雄教育



英雄教育 NaPolA (2004)
Director:Dennis Gansel
Writers:Dennis Gansel (writer)
Maggie Peren (writer)

cast-
Max Riemelt ... Friedrich Weimer
Tom Schilling ... Albrecht Stein





--

一個人要有多大的勇氣才敢去對抗世界?

少年Friedrich Weimer是個鄉下窮小孩,因為拳擊天份而意外被精英學校看上而入學成功。
他以為讀了”精英學校”就可以擺脫貧窮,前途一片美好

(入學甄選:血統鑑定+意識形態鑑定)

學校物質充裕,人才濟濟。雖然隱約對嚴格的軍事化訓練與精英主義的階級觀念略存質疑,但是懵懂少年心中對未來的強烈熱情,讓他暫時無暇判斷表象下的事實內涵

Albrecht Stein,高級官員之子,是Friedrich覺醒的關鍵。和Friedrich不同,Albrecht是因為父親的軍事地位而入學。兩人在學校的校刊室第一次交談,Albrecht憤怒校方未參考他提出的入學甄選作品(他的寫作),天真的Friedrich不能理解Albrecht的憤怒

事件1- 戶外砲彈實地練習,輕率的教學讓班上同學備感壓力,終於一名同學因過於緊張而讓手上砲彈落地,情況危急,另一名同學Siegfried(平時因身體狀況不佳而遭受歧視)奮而向前以肉身充當保護墊,砲彈爆炸,同學的鮮血淋在少年們失語驚恐的臉龐上。在喪禮,”他們”高度肯定了Siegfried以己保全的情操,藉此再一次強調”你們的身體都是國家的”。然而,誰會真正相信,那枚釘在沉重棺木上的徽章,能夠帶給白白犧牲的少年多少榮耀?

事件2- Albrecht邀請Friedrich到家作客,慶祝父親的生日。Albrecht和Friedrich兩人的差異在這裡被強調出來:Albrecht心思細膩,雖體格孱弱,但有強大的自我意志與明辨是非的智慧;Friedrich是運動家,他的生活以拳擊場為中心,他並非以戰勝對手為目的,而是單純地享受自我超越;直到接受精英學校的精英主義拳擊訓練,他才訓練出”讓對手倒下”的勇氣,儘管他尚不知道這份勇氣到頭來仍是被利用的工具;同時,這樣一個軍事優先的社會,身強體壯的Friedrich自然被視為”國家需要的人才”,Albrecht卻不被肯定,甚至不被自己的父親肯定

事件3- 俄國逃兵出現在學校週遭,這批訓練未完全的少年兵被緊急徵召,真槍實彈到鄰近樹林搜尋。還未曾遭遇過戰爭的殘酷與血腥,以手上武器開槍的少年們心中所能揣摩的大概僅是那些如雷貫耳的愛國主義催眠曲吧,直到目睹死在自己的槍下的”逃兵”竟是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孩子,”事實”是手上泉湧不止的溫熱血液,是耳邊異國少年死前的呢喃。未來的精英們不再以饒勇善戰而自豪,他們被迫認清的真正未來,遠比所想像的更殘酷,更絕望,更讓人難以忍受

從沒真正服從過這種情境的Albrecht因而悍然起身自白,與國家機器對抗,也與父親對抗,但他發現既無法說服別人,也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也許是因為強烈的悲傷,或者疲勞,或者作為最後一次的對抗,Albrecht選擇永遠離開

Albrecht的離開讓Friedrich認清了他們就像籠裡的鬥犬,忠心只是必要的品德,任何成就皆屬國家財產;他們就是國家的財產。
Friedrich在最後一次公開拳賽,垂下雙手,讓對手一拳拳地打在自己的臉上,讓自己輸掉比賽,就是讓學校輸掉比賽;藉由放棄自己,聲明他放棄這”未來精英”身分的決心,聲明他將不再服從

被學校趕出來的Friedrich,身上穿的是入學時自己帶來的夏裝,他又回到原來的自己,只是身體和心裡都多了傷痕,甚至也可說變得堅強。走在飄雪的寬闊大路,眼前的景象遙遠而陌生,背後的去處他決不回頭。在這樣一個時代,一個人要有多大的勇氣,敢放棄一切,去對抗世界?

--

* Dennis Gansel似乎以處理納粹時期對德國的影響為己任
* 加入可信且動人的友情,增加可看度(對年輕觀眾/外國觀眾而言)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