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5, 2008
Die Welle 惡魔教室 浪潮 The Wave
Die Welle (2008)
Director:Dennis Gansel
Writers:Dennis Gansel (writer)
Release Date:28 November 2008 (Taiwan)
Cast
Jürgen Vogel ... Rainer Wenger
Frederick Lau ... Tim Stoltefuss
Max Riemelt ... Marco
Jennifer Ulrich ... Karo
--
整理
自由-
教師Rainer 開車上班途中,鏡頭帶過一路上各式各樣的小鎮居民
在舞廳,年輕人以衣著,語言,行動方式標記出各自的群體
競爭-
Rainer 因與另一位教師的對立關係,而選擇教授獨裁課-可他都穿龐克樂團TSHIRT
教師之間比人氣的競爭[* 有待確認
青少年間的性競爭
友情競爭:以違禁品為禮物交換獲取同儕情誼
控制-
空間
教室座位;個人空間被打碎,被強制重新排列
形式
手勢:學生自發地創造了集團的統一手勢
靈感來自流行音樂(美國饒舌音樂)
->在這裡,浪潮被當作一種(較流行的異端的)青少年次文化來實踐
服裝:Rainer 指定白色襯衫為制服
(雖然Rainer以”白色襯衫人人都有”為考量,
但白襯衫與牛仔褲實在很有初期THE CLASH的風格:整潔,儉樸冷酷,藍領階級)
稍後學生自行印製有浪潮圖騰的統一制服
儀式:
海邊派對:不同於電影開始的室內電音派對,
->浪潮的音樂活動模仿反叛思潮老祖宗嬉皮文化,在大自然環境舉行
運動比賽:在手球比賽的場景,看台上觀眾穿著整齊劃一的白色襯衫
使用DIY風格的浪潮文件
後來反對者入場鬧事,爆發足球流氓般的暴力衝突
失控-
每個別實驗體受影響的程度,參與的方式各有不同
有人馬上反對而離開,有人馬上投入
參與的態度有嚴肅者如Tim(燒掉資本主義物件,積極參與事務,甚至攜帶手槍)
或如有錢學生因賭氣而離開,後又因同儕勸誘而(遊戲般地)加入(並成為浪潮活動的經濟來源)
前兩天,浪潮的吸引力在於<同儕關係>,<教師Rainer>
之後,浪潮發展出強大的集體的力量,吸引更多人
同時,對<操控>較為敏感的主觀強烈的人如Karo開始察覺事態不妙
(她原本想加入穿白襯衫的活動,但最後一刻選擇穿自己想穿的衣服。她的選擇被惡意攻擊)
-假控制
在教室內,以教師Rainer為領導中心,模仿歷史上的極權政治
在教室外,學生仍自持為浪潮成員,以(再創的)幫派的模式行動,並展開一系列游擊式破壞任務
-假理性
他們以浪潮的團體精神作為理性上的理由
但是當Tim爬上建築物鷹架要噴上浪潮圖騰時,他們又確定”他是瘋的”
-假和平,真暴力
他者攻擊浪潮成員時,浪潮成員將群起攻擊他者
末段甚至發展出地域意識,光明正大排擠非浪潮成員
表面上建立了浪潮內部的平等,同時將該浪潮與眾他者之間異化出來
建立了浪潮獨大的特權
--
電影收場
教師Rainer發現學生在校外的活動,要他們寫下在課程中的心得,讀畢才了解情況已失控
在禮堂將全體集合,令他們目睹自己被盲目的力量操控的心智是如何地違背自己原有的理智
學生Tim要求留在講台上和Rainer站在一起,”好看個仔細”
他的視角是”統治階層”的視角,故無法理解底下同學(被統治者)所看到的
因此當Rainer暴力地將假象揭穿時,Tim感覺是”被背叛的”
*(電影鏡頭的視角,是Tim的視角)
(這張圖Tim坐在台下,等弄到DVD再截圖...)
--
待思考
* 青少年原有的個人價值為何如此輕易地被團體中統一的信念所取代?
->原有的個人價值?是否也僅是暫時的拙劣的模仿與跟隨?
* 學生Karo半夜在冰冷的教室,機械,不友善的,冰冷的,黑暗的
* 學生Tim的自卑?教師Rainer的自卑?
* 學生Karo和Marco的轉變(*待確認
* 電影裡似乎強調浪潮和無政府主義者之間的緊張對立
(在片中,無政府團體以龐克服裝為符號,但有一個學究派獨裁感的教師)
* 教師Rainer是否沉迷於被崇拜的氣氛裡?不自覺地鼓勵了學生的心態超出教學需要地不正當傾斜
(當Karo拒絕穿白襯衫出席時,他明顯地排拒她)
* 蒐集網路上張貼的觀後感,許多提到壓抑感,喪失感。<-你們,是Tim嗎?
--
延伸閱讀
維基百科-法西斯主義
維基百科-無政府
讀物-龐克的哲學
讀物-次文化_風格的意義
讀物-路西法效應
x x x
Jürgen Vogel ♥♥♥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